郭培:我们穿出了一个国家的崛起
时间:2014年11月11日 来源:服装工业网 作者:服装工业网 中国人从满大街穿同样的衣服,到人人都有自己的时尚观念;从中国设计师疯狂追赶国际化,到全世界爱上中国元素;中国T台从缺乏专业模特,到诞生“世界小姐”……我们用了30年的时间。这个时间对于一名时装设计师而言,是一整个青春年华,但对一个国家而言,实在是太快了。尤其是最近的十年间,随着财富的积累,审美的释放,中国不仅诞生了自己的高级定制服装品牌,还征服了世界时尚之都意大利、巴黎、纽约、伦敦的设计师们。中国人从满大街穿同样的衣服,到人人都有自己的时尚观念;从中国设计师疯狂追赶国际化,到全世界爱上中国元素;中国T台从缺乏专业模特,到诞生“世界小姐”……我们用了30年的时间。这个时间对于一名时装设计师而言,是一整个青春年华,但对一个国家而言,实在是太快了。尤其是最近的十年间,随着财富的积累,审美的释放,中国不仅诞生了自己的高级定制服装品牌,还征服了世界时尚之都意大利、巴黎、纽约、伦敦的设计师们。
郭培,这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女孩,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化为在服装上的演绎而享誉全球。在她眼里,诞生于自己手中的一件件衣服,见证了我们经济的繁荣,生活方式的改变。她说,“我们穿出了一个国家的崛起。”
郭培,第一个创立中国高级定制服装品牌,第一个在中国举办设计概念服装秀,第一个将中国服装设计带到全世界。她感谢时代赋予的礼物——自信,而自信,一向是艺术家最宝贵的东西。
释放被压抑的审美
上世纪90年代末,改革开放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也令中国人压抑良久的审美被释放,纺织服装业获得高速发展的同时,高级定制时装随之诞生。
从1986年,郭培作为新中国第一批服装设计师从北京第二轻工业学校毕业,并加入知名服装公司开始,她的才华迅速被饥渴的市场所认同。电影《二子开店》里陈佩斯穿着她设计的花衬衫,三里屯和女人街精品店里都卖她用旧面料设计的“阿婆裤”。那些请她设计改造旧面料的批发商们,成了北京第一批开上菲亚特126P小轿车的有钱人。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时代造就的一批富裕人群,开始对自己不同场合的着装,有了立体化、多元化的需求。
1996年,中国香港回归的前一年,郭培与同为服装设计师的孙俭携手举办了一场名为“走进一九九七”的时装秀。这个举动震动了当时的中国服装业。在此之前,服装走秀仅仅发生在每年的服装批发订货会上,是服装公司为了促进销售而安排的。真正倡导流行趋势与艺术表现的,不以穿和销售为目的的时装秀出现了。
1997年,郭培离开了服装公司的设计师岗位,创立自己的服装定制工作室——玫瑰坊。这是中国最早的高级定制时装品牌。
在创业的最初三年,她做的主要工作是不厌其烦地向人解释什么叫高级定制,为什么做的衣服比买的还贵。
曾有一位“个体户”老板娘身穿GUCCI套装来到玫瑰坊做衣服。听到设计报价是5000元后,她惊叫起来:“什么!5000块?做衣服比买的还贵?好吧,我倒要看看你能做件什么衣服给我。”吓得郭培把还需单独支付布料费的话给咽了回去。当这位顾客经历了三次试穿样衣、依据体型修改细节,最终拿到精美的套装后,说了一个字:“值!”这让郭培松了一口气,也让她对中国高级定制服装的前景产生了更大的信心。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加开放的时代到来,频繁的信息交换,丰富的资源整合,为中国服装业带来了机会与财富。同期,世界奢侈品品牌也悄然迈入中国大门。在此之前,瑞士名表江诗丹顿在王府井大街新东安市场开设了中国第一家专卖店;范思哲也正式落户中国;2001年蒂芙尼进入中国;2004年,阿玛尼在北京王府饭店开店……
郭培的顾客们,既穿GUCCI、CHANEL,也穿玫瑰坊的衣服——中国式的高级定制。玫瑰坊以其细致的做工、更适合他们性格与偏好的设计,赢得了一个高端又小众的市场。
郭培的设计则从一类衣服卖5万件,到一件衣服卖5万元。
奥运造就时代宠儿
举办奥运会,为中国向世界接轨创造了机会。服装,作为能直观地展现一个国家文化内涵与精神面貌的事物,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2001年7月,申奥大使杨澜身穿一套富有中国特色红白相间的礼服出现在莫斯科大剧院的申奥陈述台前。那一夜,举国欢庆。中国代表队的礼服正是出自郭培之手。回国后,杨澜找到玫瑰坊做自己的衣服,到了之后,她才发现这个品牌原来是好朋友郭培的。这令郭培非常高兴,因为是衣服先打动了杨澜,而不是她个人的面子。
“服装设计是有感染力的,它能传达许多东西,包括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与精神面貌。”郭培说。
北京筹备奥运会期间,作为全国十佳设计师,郭培与其他知名设计师、服装艺术委员会委员、各大服装院校的负责人一起投入到奥运会颁奖礼服的设计工作中。在时任北京市副市长陆昊召集大家召开动员大会之前,郭培已经做好了青花蓝礼服的样衣,并最终以青花蓝、国槐绿、玉脂白三个系列在全国305份设计稿件中脱颖而出。
最初,她设计了一件有着金色的、很宽腰封的礼服,希望中国人以一种扬眉吐气、意气风发的姿态出现在世界面前。陆昊意味深长地问了她一句话:“你真的不愿意改窄这个威武的腰封吗?”郭培突然觉得自己从一个服装设计师的角色中跳脱出来,她理解了中华民族在世界面前应有的一种大国风范与形象气质,她理解了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之时,一个和谐的谦恭的国家形象何其重要。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思想层次提高了,我更懂我的祖国了。”她说。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颁奖典礼上,中国女人系着真丝缎的、色泽柔和飘逸的、搭配着优雅玉佩的腰封,出现在世界各国的电视屏幕上。人们通过这些礼服看到了中国的民族文化。
北京2008年奥运会,不仅让全世界了解了中国,也为全球时装界的“中国风”现象埋下了伏笔。随后,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更令全世界关注中国市场。郭培,则再一次成为时代的宠儿。
全球时装界刮起“中国风”
作为巨大的消费市场,中国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必争之地”。各种奢侈大牌挤进来和中国设计师走出去成了这个时代的关键词。
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迅速向实体经济蔓延,外贸依存度超过60%的中国受到牵连,出口受到重创。中国人开始意识到,启动内需,才能保证稳定的经济增长,并迅速启动了庞大的内需计划。内需的苏醒也引来全世界商品的涌入。
在服装行业,内需拉动经济的作用非常明显。仅2008年前10个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内销产值就达到21303.24亿元,占总体销售产值比重超过76%,产销率则稳定在97%以上。
200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5%,其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8.8%,高于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成为仅次于家具业与汽车业的行业。由此,在全球经济危机所致的出口萎缩中,服装业成为首先走出危机阴影的行业。2010年,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出口同比增幅超过20%,占全国货物贸易出口的13.1%。
服装产业的繁荣,给郭培带来更多“国际化”的机会。2009年,郭培在杂志上看到美国国宝级白发模特卡门·戴尔·奥利菲斯。她想,一定要请这位80岁的模特为中国品牌走秀。于是,她给卡门寄了一封附带设计手稿的邀请信。卡门接到信后说:“我还没有去过中国,我要去看看。”于是,卡门在2010年来到中国,出现在郭培的“一千零二夜”系列高级时装秀的现场。
中国的时尚秀场,从缺乏专业服装模特,到能够请到全球顶级模特出演,用了短短10年的时间。中国面孔更在国际时尚舞台崭露头角,2011年,中国女孩张梓琳作为首位获得“世界小姐”称号的中国模特,出现在美国时代广场大屏幕滚动播放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中,与章子怡、周迅一起传递着“东方美”。
除了中国文化更广泛的传播,一系列诱人的数字揭示了中国财富与审美的发展趋势——2009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首次超过美国,增至94亿美元,仅次于列首位的日本;中国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富豪人数已从2006年的14人增至2010年的126人……
于是,全球奢侈品牌开始了“中国风”的洗礼。Prada、Loewe、Balenciaga等奢侈品牌不约而同地在服装上展现中式立领、水墨画、丝绸和京剧脸谱。奢侈品牌加快扩张中国,以期挽救业绩的颓势。甚至有奢侈品品牌负责人高调宣称:“中国市场是必争之地。”
有人认为,未来,中国时尚产业将有可能像意大利、法国那样,成为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这时,如何与全球知名奢侈品牌相竞争,并激发中国人乃至世界人们对中国传统服装文化的热爱,成为摆在中国时装设计师面前的课题。
2011年,郭培年度大秀——“中国新娘”大型文化活动之“龙的故事”高级时装秀在9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举行。 50件融入了雕塑、立体刺绣、垫绣等工艺,宫花、挂黄、旗袍等中国传统元素的嫁衣,分别在动态秀与静态展上打动了国内外观众的心。在郭培看来,如今推出中国民族风格的婚礼礼服,正是天时、地利、人和。
商报提问
商报:一些年轻的中国设计师可能会觉得中国元素很土,您如何评价这种现象?
郭培:很多年轻设计师的作品都看不出国籍。曾经我也认为传统的东西很土,认为餐厅服务员才穿旗袍。这是每个年轻设计师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对外来的东西好奇,觉得“洋气”。但是,当我走过了意大利、巴黎、纽约、摩洛哥等时尚前沿城市,看过了那里的博物馆,也觉得非常美,但最终游历一圈之后,我发现,中国原来是最美的。我想,所谓的“走向世界”,是走向哪儿呢?哪儿能代表世界呢?这个地方为什么不可以是中国呢?于是,我在设计上开始回归到中国传统风格的运用,反而受到极大的关注和肯定。
商报:您怎样看待服装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郭培:服装是个媒介,能让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我特别希望传统嫁衣能够唤起新一代中国人对婚礼、对家庭和对社会的责任,希望自己的衣服能打动所有中国女孩,让她们想穿中国的嫁衣,而不再是西式的婚纱。
商报:时尚这个词是什么时候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给中国人带来了什么改变?
郭培:1982年我进入服装学院学习的时候,有一节课叫“什么是服装”,那时中国人不需要设计,更不懂时尚。“时尚”这个词的出现,是1993年一本叫《时尚》的杂志带来的。以前我们认为一个颜色是今年流行色,后来发现时尚是一种时下人们表达情绪的整体风格,现在我们明白时尚是一种生活方式。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的不仅是富裕的生活、漂亮的衣着,更有精神生活与文化享受的思索。时尚能给人积极向上、追求美、追求善良的正能量。它可以改变人的观念,改变生活方式。这也是时尚产业在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原因。
时尚这个词,也代表了一批批从遥远家乡进入大城市逐梦的年轻女孩们,物质与心灵的成长。穿衣打扮这件事,伴随着她们的艰苦打拼、创业、立足与成功。这种角色认同,从最初的外在逐渐渗透到思想方式与生活理念。
商报:中国元素的服装是不是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郭培:今年我带着“中国嫁衣”受邀为摩洛哥时装周压轴,受邀到瑞士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年度慈善晚会走秀。全球商界大亨、政界首脑为中国高级定制服装所震撼,他们私下找到我,要带着自己的女儿到中国来做高级定制礼服。我认为,这是对中国服装的一种认可。
商报:您如何看待设计师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郭培:我刚毕业时为了做一件欧式大裙子跑到了人艺剧院去找灵感。我大概就是中国服装界第一个会做大裙子的设计师了。从封闭的时代走来,如果设计师够勤奋、有想法,就能轻而易举地走在时代的前头。因为设计师懂的东西比消费者更早、更多,这便是巨大的机会与潜力。到如今开放的时代,全球消费者都青睐“中国元素”,他们也早早接触了奢侈品牌。这些既是中国服装设计师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会。
记者手记
传递美传递温情传递正能量
郭培,是一个对美有着很多梦想的女人。
在采访的数个小时中,她很多次谈及“要把衣服做得美美的”。这个单纯而又可爱的目标,让她出色地完成了许多同行们看来非要“挨骂”的重大使命。比如,设计难度极大、修改过程极艰难的奥运颁奖礼服;比如创业之初新富豪们对她“天价”衣服的不解。她都用一个“美”字将困难化成绕指柔。
做高级定制服装为她展现了社会的缩影,也展现了人情冷暖。她目睹过老人推着坐着轮椅的老伴来做旗袍,为了兑现年轻时的一句诺言;也见过先富起来的一代女强人,希望定制一套柔美的家居服,改善自己在家人心中的形象。这些经历,让郭培对做衣服有了一种使命感,她要自己的衣服传递美、传递温情、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采访过程中,我们目睹了她光着脚跪在地毯上,拿着铅笔为试样衣的顾客在裙子上绘画图样。她对服装、对设计的投入与热情,总能让人忘记她是一位多么出色的大师级的设计师。曾有一位国际奢侈品品牌的设计师被她美轮美奂的工作室而感动,称这里比巴黎的任何一家高级定制工作室都要美,称郭培的服装制作工艺已经超过巴黎传统高级定制服装工艺,并惊讶于她在与顾客短短几分钟的交谈之内就能将设计图描绘在样衣上。他甚至私下对郭培说,“你要至少隔一天再把设计拿出来,那才显得更值钱”。
但郭培不能这样,快节奏的中国城市,繁忙的中国顾客,决定了她必须迅速找到灵感与创意。中国发展的节奏,造就了她的信手拈来,就如同造就了她的服装设计之路。